社火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狂欢庆典活动,往往在正月进行,与十五“游花灯”相映成趣,都是正月里重要的民俗活动。“社”古指土地,“火”又有红火旺盛之意,从古至今“社火”都有祭祀、祝福之意。
社火起源于上古祭祀活动。其主要的形式包括高台、高跷、旱船、舞狮、舞龙、秧歌等,具体形式则随地域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。社火中最具特色的是高台,人们将孩子装扮成通俗故事中的形象放在高台上,常见的故事清洁有三打白骨精、武松打虎、二郎救母等。元宵灯市烛光璀璨,各式花灯争奇斗艳、流动的高台穿插其间,明亮的灯火与流动的故事相映成趣。
在中国许多地区尤其是西北,春节时人们往往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,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,包括乐队和表演者等。群众自发放鞭炮、燃花灯迎接社火队伍。队伍所到之处人山人海,锣鼓喧天。
中国许多地区有这样的习俗:小初一、大十五,只有正月十五耍完社火,游完花灯,才叫真正的过完年。
社火的种类
社火有很多种类,包括地社火、背社火、抬社火、车社火、马社火、高芯社火、高跷社火、血社火、山社火、狮子舞、唱社火、丑社火等。
跑场子
跑场子是社火进场后的第一个节目。表演时,除打击乐队外,表演队伍由两人领头,不断变换队形,场面颇为壮观。
花灯与诗歌
中国宋代诗人陆游在《游山西村》中的诗句“萧鼓追随春社近,衣冠简朴古风存”写的就是过年时人们追随队伍看社火的热闹场景。
古时候的花灯
花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,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。古时候的花灯其实就是灯笼,它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,在古代,其主要作用是照明,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,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,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,成为照明工具。花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,它酬神娱人,既有“傩戏”酬神的功能,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,现代社会多于春节、元宵等节日悬挂,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,祈求平安。受汉族文化影响,在亚洲华人地区,许多国家的庙宇中,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。 更多时候,社火和花灯都会同时进行。